個人反省
劉日榮
2018年反省如下:
關于宏觀:宏觀上來說,2018年對于整個資本市場而言是一個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性的一年,從年初關于新周期的爭論到后來關于去杠桿、貿易戰的分歧與爭論,伴隨著整個2018年上證指數波動起伏。對于我而言,2018年最大的問題就是低估了宏觀因素帶來的影響:一個是宏觀對于整個A股流動性以及估值體系的影響,還有一個就是宏觀經濟對于目標個股的基本面的影響。宏觀與微觀,或者說自上而言與自上而下,從哲學的角度來講,實際上就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,研究的目的就是看清事物發展的本質,而本質本身就既包含了個性又包含了共性,所以過分地強調個性或過分強調共性的研究體系都是片面的。
關于公司研究:公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認清商業的本質,而這個本質一定是簡單的、清晰的、可提煉的,就像是一個人的筋骨,所有的皮肉都是依附在它之上生長的。只有認清了本質才能識別哪些風險只是皮肉傷、而哪些風險才是傷筋動骨的,也只有看清本質才能選出真正的骨骼清奇之公司。比如零售,本質就是為客戶提供多、快、好、省,賺的是高周轉的錢,而非高毛利的錢,所以對于零售業的公司而言,高周轉率比高利潤率來的重要;再比如保險,本質是利用其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量化優勢獲取資金,然后運用這些資金賺取投資利差的生意,量化優勢來自于其大量的樣本,而投資利差則來自于投資能力,所以對于保險公司而言,規模(或者說用戶數量)和投資能力是考量的核心。當然以上例子都是截止目前為止我的認識,難免不足或者多年后回頭看還有些幼稚,但探索本質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,這些認知或許略顯稚嫩,但至少追求本質的方向會是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