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來 潔
最近讀了《曾國藩傳》,寫在這里作為我的一點讀書心得。
曾國藩在14-22歲期間,刻苦攻讀學業,久而未果。在他第六次失敗之后,痛定思痛,冷靜下來究根究底地反思原因,第一認為自己天資愚鈍。第二是認為讀書不得法,因為他的學習是受其父啟蒙教學,走的自然也是他父親的老路。為何曾國藩不如他人有天賦,但他的成就卻能遠遠高于他人。從他小時候對學習的態度便能知一二,日復一日的教、學、讀、背,讓他有了比常人更扎實的基礎。一旦找到癥結改正自然融會貫通,這樣的力量將是非常強大的,正如書中的總結:君子成功也許比別人晚,但一旦成功,就是大成功。后來他組建湘軍采用“結硬寨、打呆仗”的思想基礎很類似,把各個環節夯實,絲絲入扣,一步一個腳印,就是非常強大的。
第二是曾國藩在他30歲那一年,決心脫胎換骨,立志做“圣人”,這里的圣人指的是完美的人。他說:君子之立志也,有民胞物與之量,有內圣外王之業,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,不愧為天地之完人。如何做一名圣人,就好比腦海里有一座珠穆朗瑪峰,不知道從哪一步開始才能登頂。而曾國藩就是從簡單地記日記開始,每日反省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有懈怠,有敷衍甚至麻木,但是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,是因為他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后,能及時糾正,不斷地失敗不斷地修正。他說:凡人做一事,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,首位不懈,不可見異思遷,做這樣想那樣,坐這山望那山。人而無恒,終身一無所成。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磨煉中,他的品性、格局在逐漸發生變化,再望他,發現他已然站得越來越高。
第三是曾國藩的勇氣。從書中介紹的來看,曾國藩是一個保守的人,但是在根本性問題上他毫不含糊,甚至比其他人有巨大的勇氣。比如在清政府統治下,一個漢人拉建起一支湘軍。以及在封建守舊的環境下,積極主動研究外情,創辦安慶內軍械所,改變了當時整個國家的走向。從文人轉而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家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簡直是破次元,文官出生的曾國藩沒有當過兵,對排兵布陣可謂毫無經驗,更何況不僅是帶兵,用人、籌餉、購軍械、定制度等等完全是未知的領域。曾國藩的舉動不僅會影響仕途,更是把身家性命及家族安危都交付了出去,但是他做事情一旦下定決心就絕不退卻。如此斷然決然的決心和勇氣,讓他獲得了大成就。這樣的人,怎么能不成功。
這本書是一個奮斗者的升級之路。在讀這本書的當中,總能代入我自己的一些行為,我總結了以下幾點:
1、改不改?比如在想到做一件事的起初往往很熱血,但是會缺乏韌性。沒有硬性要求的事情,容易半途而廢。不管結果成功與否,我想終歸得有一個結果。既然意識到了問題,那改不改?
2、學不學?很遺憾我的閱歷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豐富、老道,吃老本的時期也早已過去。現有的知識已然不足以今后所需,在表達總結上常常詞不達意,含糊不清;在專業知識領域不夠深入,以致于寫作分析,流于表面。年輕的時候學個廣度,現在得有個深度,不然實在過于膚淺。包括今年參加的考試,著實讓我翻了一次跟斗。一直以來在考試上我還是比較順利的,但是后面想來會比較棘手了。反思這次的考試首先是戰術的錯誤,沒有選擇對的網課老師,復習周期不完整;再是自以為是積累了一些的基礎,輕視了題目的難度和深度;三是沒有訓練做題的速度,以致于后面的主觀題白白空出了2大題。3個月的努力付諸東流。這次的失利讓我感覺比較郁悶,畢竟花了不少心力,對視力也有不少影響。那學不學?
3、敢不敢?蕭山話中有個詞叫“倒小”,就是人越活越大,但是行為卻越小。做事情上我覺得自己有些固步自封,害怕犯錯誤、或者害怕被拒絕而不敢去做,敢想不敢做。比如有一項工作計劃,我跟同事反復商量了多次,但是僅僅因為想象中的困難,擱置了很久。既然時間、條件基礎都具備了,那敢不敢?
接下來一年,就從“改,學,敢”做起。
“人的一生,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:不能著急,也不可能懈怠。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,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,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。”以此話來勉勵自己。
2025年是中財三十歲生日,她像一位老師,像一位朋友,在此祝她生日快樂,愿她凱歌而行,不以山海為遠,乘勢而上,不以日月為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