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劉 毅
今年因為疫情經常居家,閑來無事也翻看各種佛教典籍,自己偶爾也念上一念,較多便是《金剛經》。短短數千字卻包含了佛學修行的核心理念,那就是“如何降伏其心”與“不住相”,多次讀誦下來雖不得無上正等正覺但也對生活、工作種種起了諸多感悟思考。
滾滾紅塵中,我們每分每秒心中都泛起一個接一個的習氣、欲望,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使我們無法清凈。人們之所以感到痛苦與煩惱,皆因心中太多的欲望作怪,欲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,暫時得到滿足但又生了新的、更大的欲望,循環往復,苦海沉浮。佛教認為人在一呼一吸之間便產生八萬四千煩惱,那如何才能“降伏其心”呢?首先我們是人,在這娑婆世界不可能無欲無求,因此如何駕馭自己的欲望便成了一種大智慧,借此便引申出要學會“不住相”。
那如何又能“不住相”呢?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相,簡單來說,相就是我們的習氣、欲望對這世間一切所下的三維定義,例如人們看見黃金便第一時間想到了財富與稀有,這便是相。佛說想要“不住相”便要“無所住而行布施”,拆開理解,無所住即為“不執著”,而布施意為“舍”。當然,我們做不到了無牽掛、身無外物的境界,但更適合我們的做法就是不管從生活還是工作中,要學會做“減法”,“無所住而行布施”的減法就是我們要學會取舍,拋開不必要的煩惱、不必要的執念,這樣才能活得清凈自在,也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