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徐 泐
年初,我在部門會議上提到,今年的一個重要任務,是“學會休息”。
半年來,我們確實身體力行了這一任務,但卻在不知不覺中,走向了另一個極端。
我們在3月下旬清倉,保住了盈利,并近乎空倉至今?;仡^看,二季度確實沒有一季度好做,各指數ETF主力資金或停止流入,或轉而流出;市場量能不足,結構割裂,板塊輪動迅速,不易把握;下跌板塊無論從數量還是幅度上,遠多于上漲板塊。我們似乎有充分的理由認為,二季度空倉是一個“看上去還不錯的決策”。
但這樣的評判是偏頗的。決策的合理與否,有一個核心要素,就是“要與現實條件相符”,或者,通俗一點說,“有多大鍋下多少米”。
我們的團隊,有優秀的研究員,不僅擅長基本面的研究和跟蹤,也擅長對大勢的把握;也有優秀的交易員,對技術的運用、對市場熱點的觀察和預判,皆可圈可點。在這樣的人員配置下,我們完全可以做到,發現策略性機會的時候果斷上倉位,賺取可觀的利潤;沒有這樣的機會時,倉位降下來,輕倉參與一些交易性機會,看長做短,見好就收;同時抓緊基本面的研究,尋找下一次策略的機會。
回首二季度接近空倉的整個過程,我發現,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團隊部分成員,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怠惰。這個怠惰不是工作態度和積極性層面上的,而是“臨機決策”層面上的。有時團隊某個成員明明發現了不錯的機會,但由于大勢不夠明朗,團隊內部觀點分歧,加之我們團隊成員采取的是“榮辱與共”的考核方式,難免會有“從眾”的心態,不能堅定自己的看法,錯失機會。若長此以往,臨機決斷的能力和魄力會被嚴重弱化,作為專業投資者,這對成長是極其不利的。因此,哪怕從“練兵”的角度考慮,空倉都是不明智的。更何況,以我們的能力,若二季度能以1-2成資金去抓取交易性機會,看長做短,賺取3-5%的利潤,料來不難。
不是只有空倉才算“休息”。
是為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