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王天駿
2020迎來了一個魔幻的開始,全球疫情來襲,美國穩座老大哥的位置,告訴我們國外的月亮也沒那么圓;資本市場有瑞幸咖啡和獐子島;娛樂圈也有運動健將;國家之間中印和韓朝;直播賣火箭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不斷刷新著我們的三觀。對每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,結合自身,不論事只談談自己的思考,是為反省: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我們在判斷一件件事物的時候,總加入自身的三觀,是非曲直。張起淮律師接過李天一案,王寶強案,蘇茂享案,孫揚案,主持正義公道之時,覺得干得漂亮,幫助李天一時會覺得他是人渣,我們在喜歡或是討厭一個人,和他到底是什么人一點關系都沒有,有的只是有沒有和我站在一個立場而已,看似是沒有把己不欲施于人,那么他所不欲呢?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間剝奪了他人的獨立性和特殊性,是否以自身或是心中的三觀正去判斷,就像《烏合之眾》寫到“影響大眾想象力的,并不是事實本身,而是它的擴散和傳播方式。”事實的本身本該是我們進行判斷的理由與依據,想想他人意愿、出發點,去了解不去臆斷。
求大同存小異,區分同類和異類,是生物最基礎的行為。留心我們的周圍,爭辯幾乎無處不在。一個特殊事件、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,甚至,一場電影、一部小說能也能引起爭辯。目標指向很明白:每一方都以對方為“異”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,在經歷、教育程度、道德修養、性格等方面也不盡相同,即使類似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。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正確的對待這類差距,是否因為一些小異的偏激爭執,中斷友情,還是明知無法大同,還一味妥協,強留友情,似乎都并不愉快。同類也好異類也好,在社會之中、同事之中,朋友之中,相處的關鍵我認為就是求大同存小異,多找共同,淡化差異。
因果,圣人畏因,凡夫畏果。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環境下因果并無明確的標準,自身種下的因卻不用承擔相應的果。使得犯錯的成本太低,甩鍋的花樣太多,只要最終的結果是有“利”的就無妨,漸漸不去在乎事物環環相扣的鏈條,在逐果的路途中忽略了事物的出發點,與一路的發展。種善因未必得善果,還愿意種嗎,我的回答是是的,見微知著,防微杜漸,嚴于律己,不種惡因,不懼惡果。
做到真正的平等和尊重,謹此。